
6月15日,《达州晚报》——《周刊.深度》版“我的青春我做主—走进达城老员工的毕业季”一文对公司五名老员工的青春故事进行了深度报道,特别将公司体育教育专业2009级2班班长王涛同学的创业成才故事作为首条报道内容。文章详细阅读见6月15日达州晚报。
全文内容如下:
“时间真是一剂霸道的良药,悄无声息地带走了我们最想留住的青春。”
热播电影《致青春》激起了很多关于“青春”的话题,又到一年毕业季——在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内一家名为“博雅”的水吧里,本报记者采访了5名大学应届毕业生,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青春,他们也为自己留下了一段最为珍贵的记忆,它包含着欢笑、痛苦、成长、蜕变,是生命定格下来的最唯美的音符,也是每个人心中最动听的旋律。
“我开了6家跆拳道馆”
从大二暑假创办第一家跆拳道馆自今,学武术专业的王涛已经先后开了6家跆拳道馆,算得上是学校体育系里里小有名气的“创业家”。
因为从小身体羸弱,王涛8岁习武,读高中时就曾获得过全省跆拳道锦标赛第一名,周末的时候,他也常去一些健身房当临时教练,每月能挣七八百元。
大一下学期,王涛萌生出创业的念头,并跟达城一家比较大型的健身俱乐部谈好,租下一个七八十平米大的练功房专门教跆拳道,1年缴1万元的租金,“当时我的父母都不赞成,说我肯定要亏”,但王涛还是瞒着父母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缴了一年的租金,“我当时想1个学员1年收2000元的学费,如果能招收三四十个学员,就很有赚头了。”
但是,事与愿违,来学跆拳道的人并不多,最少的时候,仅五六个人。后来王涛吃惊地发现,这家健身俱乐部竟然悄悄开了一个散打培训项目,“他们招收散打学员,就吸引走了我的一部分潜在学员”,这件事让王涛看清“社会的复杂”,“当初应该在合同里写明不允许同类竞争的。”这一年结束,王涛几乎没挣到钱。
大二暑假,王涛在老家达县麻柳镇街上看到有一家跆拳道培训中心,里面不少孩子在练拳,人气似乎还很旺,于是创业的心又开始蠢蠢欲动。“虽然我很想在城市里面开一家属于自己的跆拳道馆,但是我没资金、没经验,从乡镇起步,风险要小得多。”这次父母依然不看好儿子的创业,但王涛还是找到一处五六十平米的门面,租金3000元1年,简单装修、购买配套设备,花了6000多元,接下来发招生传单、请教练,“那次招收了50个员工,一年结束,赚了五六万元。”
大三的暑假,王涛相继在达县万家、通川区复兴镇开了两家跆拳道俱乐部,复兴镇那家店达到了120多个平米,为了吸引更多的学员,王涛在3家跆拳道馆都同时增设了舞蹈项目,“我就找的学校里面学舞蹈的同学”,这样王涛又当起了同学的老板。
大三下学期,万家镇一所私立学校的老板找到王涛,建议他在学校里面开设一家跆拳道馆,“他是为了吸引生源,我也可以挣更多的钱,所以我们很快达成了合作协议。”
今年6月1日,王涛另两家跆拳道俱乐部一起开张,一家设在达县棠木乡,一家开在宣汉县城,“最后一家面积最大,有150平米,算下来,我的6家跆拳道馆总面积超过了500平米。”
一到周末,王涛会跟舞蹈系的同学一起回麻柳镇的跆拳道馆授课,“其他几家场馆我会时常保持电话联系,了解情况。”过年的时候,也会给员工送礼物。目前最大的难题是,缺乏合适的教练,“以前我找过社会上一些习练跆拳道的人,但是现在我还是想找从大学校园里走出来的跆拳道教练,他们文化程度要高一些。”
大学四年,王涛没花过家里一分钱,“全是我自己挣的”,说这话的时候,他有小小的得意。毕业后,王涛的短期目标是在达城繁华地段开一家大型的健身俱乐部,“可能因为我是农村的孩子,我向往城市,想在城市里创下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。”长期目标则是自己办一所综合类的职业学校,他眼里闪着光,“我只要挣到100万,就能着手实施我的创业梦!”
|